生物经济的时代价值

2023-04-03 编辑:Traveler 来源:科技中国, 2023(3):74-76.
生物经济的时代价值

邓心安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导言:物得自然之道,时应成长之理。人与自然和谐,互联万物共生。
关键词:生物经济, 生物经济时代, 价值, 可持续发展, 万物共生
 
 
        生物经济对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塑、人与自然关系的构建具有深远意义。新时代生物经济的功能价值包括:产业与经济功能;绿色制造与环保功能;民生与社会功能;生物安全与生态功能。生物经济时代的“万物共生”是与“万物互联”相对应的绿色发展观,符合“自然、健康、可持续”的生物经济特质与生物科技发展趋势,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时契合创新、协调、绿色等发展理念、生态发展观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生物经济时代踏而来
       
        当今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食品与营养、健康医疗、资源、环境及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生态及生物安全等与可持续相关的全球性问题或危机。这些重大问题与生物科技及绿色发展的供求市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双碳”目标等直接关联。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外在需求,加之生命科学与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而产生的内生动力,耦合拉动与推动了生物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从而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
        生物经济起初是一种概念,已发展到多层次的战略、政策及行动。生物经济既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理念、发展观;也是一种新兴的综合经济形态、可持续的综合平台;还是新的发展模式以及生产方式——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资源生产绿色产品及服务,为地区或全球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整体性解决方案(holistic solutions),以替代化石资源;并可望发展成为一类社会形态,如中国提出的生态文明社会、日本提出的生物社会(biosociety)和生物社区。
        生物经济与此前形成的狩猎与采集经济(简称“狩采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即数字经济)等经济形态相对应。如果将农业经济取代狩采经济、工业经济取代农业经济、信息经济取代工业经济(均指从主流上替代),分别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二、三次浪潮,那么,从主流上来讲,生物经济将要取代信息经济,就可以称之为“第四次浪潮”。也就是说,狩采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生物经济的关系,是一种主流依次替代的关系;这种替代可称为主流取代或“迭代”——轮流、替换、更迭。如同大海的浪潮,在前一个浪潮尚未消失之际,新的浪潮兴起。多次浪潮可以并存,只是前者不再占据主流。
 
 
        从经济与科技互动发展的视角而言,当今时代正处在信息经济的成熟阶段与生物经济的成长阶段。如同只有当信息经济发展到成熟阶段,才可以称经济社会(主流)进入信息经济时代一样,生物经济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来临。生物经济时代是生物经济发展到成熟阶段后以其为主导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分别以DNA双螺旋结构发现、人类基因组破译为标志,生物经济发展已迈过孕育阶段,进入到目前的成长阶段。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如2020年代末期-2030年代初期,以包括健康医疗等在内的生物基产品和服务的普遍而廉价应用为标志,生物经济发展进入其成熟阶段,届时才可称经济社会进入真正的生物经济时代。
 
二、生物经济时代的功能价值

        生物经济的时代价值是指生物经济对于当代经济社会表现出来的功能与积极意义。如何有效应对上述全球性问题或危机并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sustainable solutions),生物经济的兴起和生物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绿色科技手段及时代性机遇,从而创造出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等理念以及具有绿色发展意义的多领域可持续的功能价值。
        产业与经济功能:中国提出了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增长以及“双碳”战略目标,但水、土、能源等资源相对匮乏,以传统的增长方式难以维系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迫切需要以可再生的生物资源替代不可再生的化石资源,以实现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经济绿色增长。
        绿色制造与环保功能:生物制造及生物能源的研发与应用以及生物环保治理手段的绿色化提升,能够使诸多工业产品的生产方式更加绿色,水质、空气与土壤更加清洁,环境更加优美。
        民生与社会功能:生物科技能够促进食品安全与营养水平提高、健康医疗的有效供给以及生物服务业的发展,使得生物经济时代也将是民生科技时代,由此重新塑造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Lifestyle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LOHAS)。
        生物安全与生态功能:生物安全通常是指由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和应用所能造成的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威胁,及对其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涉及生态环境、生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重大传染病与动植物疫情等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外来物种入侵,以及“克隆人”“干细胞”等相关伦理。《禁止生物武器公约》要求缔约国不能利用生物科技来制造生物武器,但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应当掌握生物科技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从而建立起应对诸如重大传染病、细菌弹、基因武器、生物恐怖袭击等的防范力量和安全体系。
 
三、生物经济的时代意义

        (一)生物经济对可持续性重塑的积极意义
        1987年联合国《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1987 Brundtland Report)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其界定,是基于当时工业经济时代的环境污染以及对经济增长、发展模式的反思而提出的;作为工业经济时代的“经典”,该界定“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具有权威性,并获得全球性广泛共识。在经过思想理念、命题倡导、战略计划、行动实施等30余年的发展之后,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科技、发展基础、人口与资源背景、“双碳”目标要求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因而需要对可持续发展进行重新界定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目标2(消除饥饿)、3(健康)、6(清洁水)、7(清洁能源)、8(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9(产业创新)、11(可持续社区)、12(负责任消费和生产)、13(气候行动)、14(水下生物)、15(陆地生物)等11项与生物经济直接相关[1,2];另有目标1(消除贫穷)、10(缩小差距)和17(促进目标实现的伙伴关系)等3项目标与生物经济间接相关。两者合计占17项目标总数的82%,这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等综合经济形态中绝无仅有。生物经济对可持续性的影响及重塑,不仅涉及生产领域以及生产模式的变革,而且涉及消费领域及其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模式的变化,即涉及技术、经济、社会等多领域的系统性绿色转型;对于缓解食品短缺、气候变化、生物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或危机,提供区域乃至全球性的系统化生物基解决方案,从而实现绿色增长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等都具有深远意义。

        (二)生物经济对构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共生意义
        生物经济发展理念与生产方式倡导:①生物产品与服务得自然之道而至最高境界,即同时具备绿色、健康、可持续等特质的境界。②一切源于自然,万物皆可生物。意指绿色归功于生物(生长、分解),物质产品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绝大多数产品皆可生物(化)制造。③所谓“有害”生物,是基于人的主观视角;如果从生物系统和生态的角度来讲,就没有所谓的有害生物,生物都有其生存或利用的价值。理论和实践均已证明:只要控制住害虫的数量,就能做到人与其它生物和谐共生。④人类不是自然的主人,也不是自然的奴隶,而是自然的守护者。
        生物经济能够从供求双方促进经济社会(主流)从当前信息经济时代的“万物互联”,转向生物经济时代的“万物共生”,抑或是二者长期并行。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在于:“万物共生”是“万物互联”的迭代与升华;“万物互联”主要是赋能,而“万物共生”主要是使能(enabling)。
        生物经济时代的“万物共生”,是创新与高质量绿色发展的“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简称“万物和谐,共生共荣”。它是一种包容性创新发展理念,超越了机械论、还原论思想,使得经济增长的主流方式从“机械范式”转化为“生物范式”,亦即“物得自然之道而至最高境界”。它具有以下“四合”特色:①符合“自然、健康、可持续”的生物经济特质与生物科技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多元化“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治理理论。②契合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发展观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中的前三项直接相关。③融合农业、工业、信息等多种经济形态,体现出生物经济领域的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多平台等特色。④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整体” “自然” “大同” “和合”思想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
 
 
参考文献:
[1]Beate El-Chichakli, Joachim von Braun, Christine Lang, et al. Five Cornerstones of a Global Bioeconomy[J]. Nature, 2016, 535(7611):221-223.
[2]The 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BMBF) and the Federal Ministry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BMEL). The German National Bioeconomy Strategy[R]. Berlin, Germany,2020.
 
(来源:邓心安. 生物经济的时代价值. 科技中国, 2023(3):74-76.)    
 
 
作者简介:
邓心安(曾用名:邓新安)近期学术简介: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生物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工作于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综合计划局。全球首次提出“生物经济”定义(中国科技论坛,2002(2):16-20);2001年起连续20余年每年发表生物经济发展研究论文的学者;开拓“生物经济与农业融合发展”研究领域,创建《农业易相发展理论》。